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信息公开
监督曝光
审查调查
巡视巡察
党纪法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廉政德州
> 正文
【勤廉故事】一位82岁老党员的34年敬老情
来源: 德州市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18-09-05
【导语】在齐河县安头乡敬老院,有一位有着53年党龄的82岁老党员,她不是在这里颐养天年,而是为老人服务的。她叫郑安香,34年来,在这里,她既当副院长,又当医生,还要当护理员,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郑娘娘”。
【现场】捏一捏身体那血管肿瘤。哪里不舒服啊?光这里吗?你多么好啊!我们都太享福了!
【画外】记者见到郑安香的时候她正在给张大娘按摩。因为懂医术,院里的老人谁身体不舒服,总是第一时间想到郑安香。不仅如此,郑安香每天都会给老人收拾宿舍,打扫卫生,在院子里陪老人聊天......这样的工作她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采访】(郑安香)正常工作打扫卫生,老人们不舒服了,给他们揉揉肚子,捶捶背,拔拔罐,按摩按摩,洗衣服。食堂忙了我也去食堂,哪里有活我也去。院长忙外,我忙里。
【画外】1984年,时任村妇女主任的郑安香因为不怕苦不怕累,工作出色,又懂医术,被乡里挖过来担任新建乡敬老院的副院长。面对几间破旧且年久失修的土草房,她把家里的近万元积蓄拿出来,新建了六间平房。当时,敬老院迎来的第一批21个老人中,患老年痴呆和偏瘫的有10多人,因为院里人手少,且都是年轻同志,郑安香便主动把这些不能自理的老人揽了过来伺候。如今,郑安香已迎来了建院以来第七批老人,可她依然不忘初心。
【采访】(郑安香)我怎么想的啊,社会这么好,那时候的老人挨饿什么的,我照顾好他们,能多活一年是一年,我们一起享福。我是这么个思想。
【画外】建院初期,由于乡财政困难,老人的生活十分清苦。郑安香便带领几位生活尚能自理又有点劳动能力的老人,在敬老院的房前屋后开荒种田、发展养鸡等副业,使敬老院很快实现了粮、肉、菜自给自足,走出了一条以副养院的路子。
【采访】(郑安香)作为一个党员来说,咱不能埋怨,不能说岁数大了,因为我身体好,要多给老人服务。共产党员走到哪里都是家,在咱家搞好了没事了,就完成任务了家里,就拿这里就像是家似的。
现场:这一阵病好了吧,这段时间行了,比那段时间强多了。
【画外】对老人精心照料的“郑娘娘”,在儿女眼里却是个“狠心”娘,郑安香有五个子女,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很孝顺,儿女劝她年纪大了,该享享清福了,儿子多次提出要接她去县城住楼房,可即便是过年,郑安香在儿子那里最多住一周就要回敬老院。
【采访】(郑安香)我那个意思,我挺壮实挺好的,不用他们伺候,我伺候他们,给他们服务,我就挺高兴。孩子们也说我,上了年纪,他们也不愿意让我来,我说我们院长特别忙,他在家不在家的,这些活我也能干了。
【采访】(老人李增光)跟亲人一样,在家里有亲人,在这里“郑娘娘”也跟亲人一样。
【采访】(老人朱德先)我们院里不能离开她了,80多岁了,到了休息的时间了,到了这里还给老人们洗衣服什么的还干呢。
【画外】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说,郑安香不容易,在她老伴去世前因脑血栓后遗症整整在病床上躺了5年,在这5年里,她就用一辆脚蹬三轮车往来于丈夫的病榻和敬老院之间。
【采访】(齐河县安头乡敬老院院长 李洪英)就是说安头乡敬老院可以没有院长,但是不能没有她。老人们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老人。在平常的护理当中和工作当中。老人和她就真正的成为了一家人。作为一个党员来说,她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她身上能够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有的素质和品德。
【口播】一提到为大家服务,郑安香总说“能多为大家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能照顾他们一天,就多照顾一天。”郑安香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多享享福。这是一个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最朴实、最忠诚,也最难能可贵的承诺。
中共德州市纪委 德州市监委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
鲁ICP备2021000341号
鲁公网安备 371492020003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