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大屏幕上这个人叫余志远,原名张汉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乐陵市黄夹镇邸家村人。抗战爆发时,他毅然弃笔从戎,面对敌人的诱惑,他选择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革命纪念馆现场:为了让同志们突围,他便只身把敌人引入到一所土房子里面。
画外:在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内,讲解员正在为大家讲解烈士余志远的英雄事迹。在这里,陈列着他唯一的一张照片以及他的一首绝命诗。

采访:(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 杨漫钰) 余志远给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他是1941年的时候担任的县长,年仅24岁的他就担任起了抗日的这个事业。
画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本想以教育报国的余志远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杜步舟抗日救国军第六团,并发动大家积极参军。

采访:(乐陵市党史史志办史志科科长 李鹏)余志远1938年10月主持召开了第七区抗日自卫队联合行动誓师大会,他起早贪黑、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画外:在余志远帮助下,乐陵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对日军造成极大威胁。1939年6月,气急败坏的日军把他的父母和弟弟抓到黄夹据点,威逼他投降。
采访:(乐陵市党史史志办史志科科长 李鹏 )乐陵县委就让他到五区工作,同时给他改名为余志远。没过几天,县政府就宣布了他牺牲的消息。家里给他买了一座假坟。

画外:就这样,张汉卿改名为余志远,继续带领大家打游击。1941年1月,上级任命他为乐陵县县长兼县大队长、县独立营营长。1942年底,被评为“模范县长”。
采访:(乐陵市党史史志办史志科科长 李鹏)到了1943年日军采用远地奔袭战术,对乐陵进行空前规模的扫荡。

画外:1943年4月,余志远带领部队转移时被敌人扫荡队包围,敌人以高官厚禄诱降余志远,但他并不为所动,直到剩下最后一颗子弹。
采访:(乐陵市党史史志办史志科科长 李鹏)被日军包围在了一个邢官村的一个院落的北屋内,就是自杀殉国了,时年才26岁。

采访:(烈士余志远的侄子 张云岗)都堆在一块儿,把俺大娘叫去了,叫去以后大娘认的,他身上有个痦子,那么样以后认家来的,浑身都是血,都是土了。
画外:余志远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人们发现他在牺牲前,曾用鲜血在满是弹孔的墙上,写下过这样一首诗:“生前不能孝父母,死后鲜血为国留。嘱我抗日众同志,踏我血迹报国仇!”
画外:如今,在英雄家乡,每周都会有单位组织来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聆听革命年代的抗战故事。

采访:(乐陵市云红街道统计站站长 孟彬彬 )(敌人)也对他许诺过,高官啊厚禄啊这些,他完全抵抗住了这些诱惑。我也要保持这种清正廉洁的这种品质。

采访:(乐陵市云红街道党建办主任 李娜)我要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编后:时光荏苒,余志远的革命故事,依旧流传在冀鲁边这片土地上。面对敌人的诱惑,他立场坚定,誓死不做亡国奴。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他对党对人民的忠诚。
|